余华英拐卖儿童案尘埃落定,“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又一次得到了印证。纵观此案,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杨妞花。被拐多年,她凭借着初始记忆,寻找归家的路,同时勇敢站出来指证犯罪分子,最终让坏人得到应有惩罚。一段辛酸且悲痛的过往,一段勇敢且乐观的人生,一颗阳光且健康的心灵,让人由衷钦佩,为之鼓掌。
杨妞花的故事感动了不少人,也震撼了不少人。人生难免经受挫折,风雨过后就是彩虹,杨妞花以现实的人生演绎了这个质朴的哲理。她的坚强、执着、勇敢、乐观,无形中激励着身在波折与逆境的人。这种在命运面前永不低头、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杨妞花带给社会的一股清流。
只不过,随着聚光灯的“对焦”,网络关注杨妞花的观点和态度,似乎有点“变味”“变质”。比如,无形的“吹捧”、杜撰的“拔高”甚至恶意编排的心灵“毒鸡汤”等等,都开始泛滥起来。拐卖儿童犯罪是一道严肃的话题,这些并非关注杨妞花、关注“打拐”应有的打开方式。
要知道,杨妞花被“拐卖的人生”是不可重来的。她本该像普通小孩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无奈,遇到了骨肉分离的苦,亲情的破裂、生命的改写,杨妞花本质上如同其他被拐的孩子一样,都是受害者。勇敢走出被拐阴霾,除了敬佩杨妞花的勇敢“复仇”之举,我们更需要的是强化代入感与同理心,让“天下无拐”成为普遍共识。
毕竟,任何人都不想人生被“拐”写甚至“嫁接”,去经历梦魇式般不堪回首的过往。对一个被拐卖的孩子来说,有些阴影是伴随一辈子的,里面的无助和恐惧,常人难以想象。正如杨妞花回忆被余华英用开水浇头的场景,这该是怎样的痛苦折磨。可想而知,那些迷失在回家路上的孩子,类似的痛苦经历又有多少呢?
可见,为了蹭热点、引流量,打着深挖背后故事的旗号,故意“吹捧”或有意“拔高”杨妞花,无疑是对“杨妞花”们的“二次伤害”。理性看待杨妞花的故事,最正确的角度与姿态是“正视”“重视”。点赞、尊重、敬佩可以有,但千万不能过度“美化”甚至“神化”。
一方面,人皆有恻隐之心。我们都该为杨妞花的过去感到悲伤与痛心,从而才能真正理解一个经历“风吹雨打”的人,为何能够保持如此乐观进取、阳光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别再让悲剧重演。我们传播杨妞花的故事与声音,正是呼吁社会关注“拐卖儿童”这个现象,树立警觉之心,筑牢儿童安全防线,形成严打高压态势,凝聚守护孩子的强大合力。
正义不会缺席,惟愿天下无拐。有人说,杨妞花是荆棘中生长的复仇玫瑰,勇敢向那些“辣手摧花”的人贩子作斗争,点亮了一盏正义的灯。事实上,邪恶的力量一直都在潜伏,对此不可掉以轻心,我们应该让杨妞花的故事被真实“平叙”开来,达到正面效应,让更多被拐孩子能与父母重逢,让每个家庭都能实现团聚与安宁,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美好。(长天新闻评论员 段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