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江西6.8万余名退捕渔民生活怎么样?告别“水上漂” 实现再就业

2021-01-22 08:41 江西晨报    阅读:129595 

▲南昌进贤的退捕渔民大多“转战”军山湖,从事起渔业养殖。

▲实施禁捕后,袁文斌从捕鱼人变为护渔骨干,现在他工作之一就是观察和记录鄱阳湖渔业资源的动态。

▲告别了“水上漂”的生活,谢春奎成了坐在办公室里的创业者。

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涵盖10多个省市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共涉及持证渔船11.3万多艘,渔民近28万人。作为长江流域禁捕水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我省提前一年对长江干流江西段和鄱阳湖实行全面禁捕,渔民“洗脚上岸”,转产转业。如今,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退捕渔民的生活怎么样?连日来,记者走近三名退捕渔民,了解到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数据

6.8万余名退捕渔民全部“洗脚上岸”

十年禁渔,势在必行。从2020年1月1号起,我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和长江干流江西段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生产性捕捞,鄱阳湖区域也同步实行全面禁捕,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1年,也是长江流域全面禁捕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等部门获悉,长江“十年禁渔”,涉及我省48个县(市、区)、35个水生生物保护区、152公里长江干流和整个鄱阳湖区,安置建档立卡退捕渔民6.8万余人。

我省退捕渔船全面回收处置,共回收处置渔船3.59万艘(含辅助船及非建档立卡渔船1.45万艘),处置完成率100%。我省提前一年对长江干流江西段和鄱阳湖实行全面禁捕。全省6.8万余名退捕渔民全部签订退捕协议、注销捕捞证,退捕渔民全部“洗脚上岸”。

近九成退捕渔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禁住了,渔民怎么生存?

记者了解到,我省帮助5.13万名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政策,将建档立卡退捕渔民符合参保条件的6.1万余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入保比率接近九成。

此外,我省还创建退捕渔民专门服务模块,跟踪渔民参保状态,通过上门办社保、集中办手续、在线服务等多种方式,让渔民享受“足不出户、补贴到户”的便利。

人物

变身养鱼人的焦顶荣:“老手艺”有了新用处,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冬日的暖阳洒在南昌市进贤县军山湖湖面上,波光粼粼。这片湖水里藏着不少退捕渔民的“新宝贝”。

年过五旬的进贤县梅庄镇滨湖村村民焦顶荣,正乘坐着一艘渔船满载而归,他的“战场”已从鄱阳湖的自然水域变成了军山湖的养殖场。虽然鄱阳湖禁捕了,渔船渔具也上交了,焦顶荣的生活却没有受到影响。

对于大部分退捕渔民来说,离开了水面,多年的捕鱼经验便无处可用了。但进贤县有独特的生态地理优势,那就是军山湖,军山湖是进贤县最大的淡水湖泊,这里水质纯净,养殖了各类鲜鱼、螃蟹和河虾等有机水产品,需要大量懂技术的人来打理。进贤县正是依托这一良好的生态资源,帮助退捕渔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退捕渔民的“老手艺”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退捕禁捕工作开展以来,焦顶荣在当地政府的推荐下,来到了江西军山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业,由捕渔人变为了养鱼人。采访中,焦顶荣向记者坦言:“一开始,我们这些渔民也不知道上岸后要做什么,毕竟我们主要是靠打渔为生。后来,政府工作人员给我们做思想工作,并表示今后的生活有保障,我们便下定了上岸的决心。”

上岸后,焦顶荣主要从事养鱼、看鱼的工作。“以前打渔就是靠天吃饭,有的时候只能捕到一点鱼,甚至空手而归。现在,我在公司上班,一个月有4000多元钱的工资,公司还给我们买了社保,工作稳定了,生活肯定幸福了。”

记者了解到,进贤县退捕禁捕水域面积达464平方公里,包括鄱阳湖南部水域的金溪湖、外青岚湖和杨坊湖,涉及7个乡镇、30个村委会、建档立卡退捕渔民10828人。目前这些渔民大多都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当上巡护员的袁文斌:捕鱼人变身护渔骨干,守护长江“微笑天使”

昔日捕鱼人,今朝巡护员。现年51岁的上饶市余干县康山乡江豚巡护队队长袁文斌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他所扮演的角色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我以前一直是抓鱼的,现在要保护鄱阳湖里的各种渔业资源。”

寒冬时节,鄱阳湖湖面上寒风刺骨,但袁文斌仍和他的队员像往常一样在鄱阳湖康山水域上巡逻。清澈的湖水与岸边的青山交相辉映,湖面和天空不时有候鸟飞过。

船离开岸不到半个小时,就看到江豚三三两两地浮出水面,它们时而结伴在水中捕食,时而成群追逐嬉戏,调皮的小江豚还冷不丁地从水面高高跃起,令巡护队员发出惊叹。这些小家伙因其特有的样子,被誉为长江中的“微笑天使”。

“有两头,看到了吧?”“对对,就在那。”“对,是江豚,它马上要浮出来,这里,这里,看到吧?看到吧?”每当看到江豚,袁文斌都会一边和队员讨论,一边在记录本上仔细地写上江豚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数量,像对自己孩子一样,记录下点点滴滴。采访中,袁文斌向记者坦言,在长江干流江西段和鄱阳湖实行全面禁捕前,这种画面可不常见。

回想过去禁捕前的捕鱼时光,袁文斌表示,他12岁就在渔船上谋生,是最早一批使用电渔网和“迷魂阵”的人。“迷魂阵”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渔网套渔网,大洞套小洞的方式,在水中画地为牢,让鱼有进无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一天能挣近千元。那时六七十斤的大鳡鱼特常见,可是后来连十斤的都捕不到了,我已经有十多年没见过那么大的鱼了。”如今,长江干流江西段和鄱阳湖实行全面禁捕,江豚等各类渔业资源明显多了起来。而每日在鄱阳湖巡护已成为袁文斌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他被评为巡护队中的骨干。

袁文斌期待着,能再见到像过去那样鱼肥水美的风景。

成为创业者的谢春奎:政府给予补贴资金,创业难题迎刃而解

“偶尔还会想起以前的日子。”全面禁捕已经一年多了,“靠江吃江”大半辈子的谢春奎坦然地告诉记者,仍会有些不适应,但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更安逸。

谢春奎的家,在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这是当地有名的渔民乡,南矶乡由鄱阳湖中央的南山和矶山两座小岛组成,距离城市中心60多公里。

“过去家中一直靠捕鱼为生,我成年后,便跟随父辈去湖中捕鱼,那会儿鱼多得像捕不完一样。”采访中,谢春奎向记者回忆说,当时捕鱼年收入近10万元,高峰时期,家里共有5条鱼船。那时候,大家觉得捕鱼是份高收入且自由的职业。但在谢春奎心里,漂泊在水上,总有一种讨生活、不安定的感觉。

2020年“禁捕令”一下,谢春奎一家人毅然放弃“老行当”,开始上岸谋新路。当时,谢春奎与一样境遇的渔民柏有坚等人创办了南昌绿食康餐饮配送有限公司。

由于没有创业经验,这家公司一开张就遇到了资金和销路的问题,这让谢春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企业在创办之初,急需添置一些必要的设备。同时,由于我们企业的知名度不高,打开销路也是我们现在赶紧要解决的问题。”说起创业的困难,谢春奎无奈地表示。

就在谢春奎一筹莫展之时,政府相关部门为他的企业送来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他们吃下了继续创业的“定心丸”。经过调查摸底,相关部门为他们申请到了30万元的贴息贷款和10万元的创业补贴资金,实时解决企业亟需拓宽业务的难题,真真正正地将服务送进退捕渔民的心坎里。

谈起“洗脚上岸”后的生活,谢春奎说:“如今,我成了一位创业者,告别‘水上漂’生活,小康路越走越宽,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114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