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天新闻丨江右锐评:必须给彩礼制定更明确的标准

2024-05-08 16:10 今视频    阅读:45514 

最近,关于彩礼的话题又热了起来。尤其是随着“王婆说媒”在各地兴起,巨大流量之中夹杂着许多关于“高额彩礼”的噪音,一次次冲刷着人们的固有观念。关于彩礼,我们不能“无礼取闹”,更不能“袖手旁观”,必须理清一个“问题”,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彩礼是婚姻的“祝福剂”,是必须且必要的。婚姻有“彩头”,这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是仪式感和浪漫的标志象征,即使今天我们提倡“零彩礼”,但不意味着彩礼不重要。

人们之所以谈彩礼色变,只因“高额”、“高价”、“天价”这些前缀词,扭曲了婚姻的本意。这才是该排斥和抵制的。然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有许多显著的差异,个体家庭收入也不一样,如何衡量“高额”?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为此,一些地方就划定了“限高令”。有的不得高于本地人均年收入3倍,有的规定不超过3.9万,也有的不能超过6万……限高,是为了让彩礼回归“礼”之本真,切实减轻婚姻负担,这种对“高额”划红线的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虽然看起来“一刀切”,但得到了众多好评。

而一些新“数据”又盲目抬高彩礼金额下限。比如,媒体报道称一些农村彩礼涨到50万元,王婆说媒的“38.8万元彩礼”,这些“数据”不可谓“不高”,进一步刺激了大众的敏感神经,提升了相关话题的“热度”,很多人不再关注事实本身,而是潜移默化认为这就是地方彩礼标准“现状”。

数据的出入,真相的迷离,折射出世人对“高额”的难言之隐。当个案成为网络“共情”,谣言成为认知“真相”,彩礼争议只会越描越黑,也让人们对爱情产生了怀疑,认为已经变味变质,趋向于“爱情买卖”。

实际上,“老三样”走到“新三样”,彩礼在变,爱情不变。只不过在婚姻中夹杂了太多诸如面子、攀比、买卖、算计等考量,让彩礼沾染了太多金钱的“味道”。这种婚姻畸变,是生活观念之变,也是价值衡量标准之变。

彩礼“因人而异”,但也要兼顾社会公义。富裕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彩礼会有天壤之别的,这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而普通人对彩礼数额的“承受度”,凸显的是整个社会对彩礼标准的“接受度”,一旦超标了,那肯定是要引发争论的。这也不是“要不要彩礼”的争议,而是“该不该如此高”的争议。

近年来,各地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婚俗改革,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的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是“高额彩礼”依然长期有市场,甚至形成了大规模的市场婚介平台和机构,在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助推之下,这股风气更是愈演愈烈。这只因彩礼标准还很模糊,不够清晰、统一。

彩礼之争,亦是“标准”之争。我们有衡量幸福感的指标,但是并没有衡量婚姻的指标。动真格解决“高额彩礼”问题,必须依照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去解开大多数普通人的婚姻困惑,给彩礼制定更明确的标准。相关部门要结合各地实际,倡导和规范并举,把标准立起来,形成可操作的“弹性空间”。否则,你唱你的我唱我的,标准不一,争议就不会停止。(长天新闻评论员)

96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